网站首页 > 厦门寺院 > 厦门寺院 > 正文
发布时间:2012/12/14 2:23:26  来源:厦门佛教在线 编辑:weiyi 浏览:1

 

天界寺

原称醉仙岩,又名醴泉岩,俗称仙洞,在厦门万石植物公园南侧。

醉仙岩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(1583)。清乾隆初僧月松改建,奉三宝佛,始改称今名。据明代人倪冻在《醉仙岩记》中记载,最初有牧童在岩罅间发现一个大洞,爬了进去,拿出一个瓷香炉,就放在洞口点香奉祀。后来被开发虎溪岩的名士池显方发现,会同诸乡绅集资开凿岩洞,发现洞内有泉流淌,味甘冽如醴酒,因名之为“醴泉”,称洞为“醴泉洞”。同时在岩洞前后各建小庙一间,塑何氏九仙神像奉祀,称为“醴泉岩”。岩后有巨石耸立,上刻“天界”两字,以示“天仙”自界外降临。

改醴泉岩为佛教的天界寺始于清圣祖乾隆六年(1741),当时有厦门名士黄日纪在醉仙岩读书,山岩住僧月松与黄日纪友善,相与谋划就醉仙岩侧募建天界寺。乾隆二十五年,月松于天界题刻的大石下建一纪念亭,称为“黄亭”,以颂黄日纪开拓之功。乾隆三十二,年黄日纪又捐银160两,创置斋田。同一期间,太学生黄贞焕捐银80两,购置水田9丘献为寺产。此后,寺岩殿宇代有修葺。20世纪20年代,寺宇梁柱腐朽倾危,不蔽风雨,寺岩檀樾董事礼聘南普陀寺知客僧广恩来寺住持,略为整修。

民国十八年(1929),广恩协同董事募集资金,辛苦营运,对寺岩殿宇进行全面翻修重建,并增建关帝殿和僧舍楼。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,广恩门徒传声继任住持。由于岁月浸损,殿宇又复蔽旧。三十七年,传声再次募资重修、扩建。

建国后,寺岩一度为驻军借作营房,市园林管理处亦在此辟建药物种植展览区。80年代初,驻军迁离,寺岩仍归传声住持。对殿宇进行全面翻修重建。大殿改建成为重檐歇山顶大屋盖的双层崇殿。殿左新建地藏殿,与右侧新修的醉仙岩平衡对称,东西两侧扩建凌峰楼(原名关帝楼)和望海楼(原名朝斗楼)。寺内佛像和大钟等法器设施,也重新添置,装新髹漆,寺宇内外焕然一新。寺貌庄严宏伟,轩昂宽敞。

天界寺,原有“醴泉洞”、“长啸洞”、“黄亭”、“旷怡台”等景观,称为“仙岩四景”。醴泉洞在山门下,洞内有一口清澈的水井,俗称“仙井”,相传凝视水面,能现幻景,示人以前途休咎吉凶。“旷怡台”在寺后一块大石上,登临眺望,远近山海以及市区高楼大厦,历历在目,令人有“心旷神怡”的感受。“黄亭”建于削壁危崖之间,石崖欲堕,一亭巍然,蔚为奇观。“长啸洞”内摩崖石刻,有明万历间驻厦抗倭将领施德政与其部将题刻的三首七律唱和诗文,具有历史资料价值,已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。

天界寺旧有“天界钟声”奇观名胜,列为厦门八大景观之一。据传古有大钟,声音洪亮,清晨敲动,声闻全岛,钟于“文革”中被毁。2000年,有台湾善信在台捐铸大钟一口,2001年由代住持陈惜姑带人前往台湾运载回寺,悬于钟楼之上,钟声宏亮,“天界钟声”恢复旧观。

现在天界寺既是厦门佛教重点开放寺院,又是旅游重点景区,来自国内外的十方善信和游客,竟日络绎不绝,甚为隆盛。天界寺现任监院法兴法师主持日常寺务。

寺院动态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闽(2022)0000006
备案序号:闽ICP备09050516号-1
地址:思明南路515号 (厦门南普陀寺内,闽南佛学院旁)
Copyright 2022 中国·厦门市佛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